<th id="hwlkr"></th>

<nav id="hwlkr"><sup id="hwlkr"></sup></nav><th id="hwlkr"></th>
<center id="hwlkr"><em id="hwlkr"><p id="hwlkr"></p></em></center>
          1. <center id="hwlkr"><small id="hwlkr"></small></center>

            1. <strike id="hwlkr"><sup id="hwlkr"></sup></strike>
              <strike id="hwlkr"><video id="hwlkr"></video></strike>
              <code id="hwlkr"></code>
              <center id="hwlkr"></center><center id="hwlkr"><em id="hwlkr"><track id="hwlkr"></track></em></center>
            2. imtoken钱包收账,imtoken钱包下载安卓最新版本,btc钱包怎么安装,imtoken钱包苹果版下载

              歡迎訪問廣西林科院官網!
              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主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 媒體報道 >

              廣西日報:從“第一個”到“第一名”

              發布時間:2017-06-20  作者:    來源:  總瀏覽:2674  今日瀏覽:2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作為重要創新主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同樣面臨著種種改革難題??蒲性核母?,路在何方?

                    近來,廣西林科院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展示令人驚訝。作為一家從事科研工作的院所,從建院伊始到2013年,經過57年,廣西林科院才拿到第一個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然而,從2015年開始,林科院獲得的廣西科技獎項如火山般開始噴發,甚至2016年取得了“廣西科技成果登記結題數量在全區排名第三、在全區科研院所中位列第一”的好成績。

                    這樣的轉身從何而來?
                    1 頂層設計突破改革“瓶頸”

                    搞科研并不簡單,尤其是林業方面的科研,從立項到出成果往往短的要五六年,長的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廣西林科院的第一個廣西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就用了57年。

                    這項成果,是該院副院長馬錦林教授的“廣西油茶良種繁育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油茶樹曾經是“冷門樹”,中國油茶籽油卻被國際專家譽為“世界最好的食用油”。如何讓在廣西已有百年種植歷史的油茶樹“發揚光大”?該項目圍繞油茶良種繁育關鍵技術及良種基地建設等問題,開展攻關研究和集成創新應用,形成的油茶良種繁育技術體系,在短期內實現了廣西油茶良種繁育的產業化,推廣和應用該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該項目從2008年立項,到2013年獲獎,耗時5年,耗費馬錦林團隊心血無數。

                    第一個項目的獲獎,也給予管理層啟發。

                    如何充分利用原有積累開展項目研究,進行成果申報,推進成果轉化?2014年始,林科院院長安家成帶領的院領導班子對本院開展全面調研時發現,本院專家不可謂水平不高,院內的科技成果也不少,有的還是全國“專利”,可為何發展活力不足呢?關鍵是沒有形成和實施有效的激勵機制,成果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幫助科研人員增收,導致了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不高,好項目無人知曉,好成果束之高閣。只有動真格突破關鍵領域改革“瓶頸”,使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現實生產力,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增加收入。

                    為此,院領導班子統一思想、形成共識,著手進行改革和頂層設計。哪里是改革的主戰場,哪里需要單兵突進,哪里需要整體思考,開始梳理現有項目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三四個月的時間,林科院管理層捋清思路,形成了一個新的頂層設計。即“一軸兩翼”總體發展布局,“一軸”即以現有科研機構、人才隊伍和管理體制機制為主軸,擔負起創新發展的主體和軸心作用;“兩翼”即“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管理層率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明確分類定位和目標使命,找準聚焦主攻方向,在科技布局、隊伍建設、資源投入等方面重新布局,著重對科研人員關心的成果轉化方面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突破利益藩籬,激發創新活力。

                    從“一軸兩翼”總體發展布局的提出到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該院的成果轉化工作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全院形成技術創新、平臺支撐、產業引領的成果轉化新格局。

                    2  成果“兌現”激活創新熱情

                    “37.5萬元的獎金,在2015年度表彰會現場發放,讓大家都很羨慕。”時至今日,林科院的黃開勇研究員還記得他們拿到全院近60年來第一筆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的情景。2015年,陳代喜教授、黃開勇研究員及杉木團隊如愿以償拿到了他們科研成果轉化收益的獎勵。他們這項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項目,讓廣西培育9年生的良種杉木要比普通樹種少花5-7年時間,培育25年生的杉木大徑材要比過去少花5-10年時間,社會及經濟效益極為顯著。

                    成果轉化,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曾經是一個從基層到管理層都不敢觸碰的禁區。然而,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目的和歸宿,沒有成果轉化,創新就失去了意義。

                    改革基于該院的搶跑決策與放權讓利意識。隨著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林科院管理層意識到原有的管理機制慢慢地不再適應創新的發展。為此,2015年,廣西林科院率先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2015年8月29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出臺,提出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將從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當時,地方仍未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林科院深入研究國家政策,結合全國各地辦法,搶先制訂科技成果轉化及收益分配管理辦法,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科研人員最高比例的獎勵。當年末,廣西地方文件出臺后,林科院立刻就能夠對照本院的《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對科研人員進行了相關獎勵。

                    “基于科研成果轉化的基礎之上,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一年,林科院成果轉化取得了七十多萬的收益,金額雖然不大,卻是及時兌現。一下子,在全院范圍內引起了震動。

                    大量壓在抽屜里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轉化應用的機會。以2016年為例,該院共實施成果轉化18項,轉化收益500多萬元,同比2015年增長491%;全院新立項科研項目104項,新增項目合同經費突破5000萬元,同比增長103.6%;而在社會效益上,該院全年在全區各地建立推廣示范點21個、示范林4000多畝,輻射推廣2萬多畝,使良種基地成為帶動廣西林木種苗產業的龍頭。

                    科研人員享受了改革紅利,激活了創新熱情,帶動了成果的進一步升級,通過經濟杠桿,把整個院所的積極性都撬動起來。

                    3 項目“接地”促合作突飛猛進

                    近兩個月來,林科院的專家們都很忙。

                    4月7日,林科院與廣西國旭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聯合申報和實施科研項目;4月19日,瑞典駐華科技參贊哲瑞思博士一行到訪,并就科技交流等方面達成初步合作意向;5月8日,河池市人民政府前往該院簽訂科技興林戰略合作及油茶產業科技合作協議書;5月23日,馬來西亞吉蘭丹州政府代表團一行訪問林科院,提出引進該院桉樹優良種苗和繁育技術……

                    以往,科研工作者悶頭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搞科研,無論是搞研發,還是推廣科技成果,都停留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為什么呢?一是科研項目定位不準;二是科研人員對社會供需意識了解不到位。

                    如何讓科技項目轉化過程中提升科研價值,提高市場需求?這就需要接地氣的創新。廣西林科院提出實行“一軸兩翼”的總體創新發展布局和創新發展“123456”工作思路,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此基礎上,林科院管理層開始有意識地去選擇,下一步該怎么走。比如,通過專家團隊進行討論,引進那些人才,確定哪些成果可以轉化,哪些成果對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發展更有作用,理清輕重緩急,這樣大方向和小方向都出來了。同時,積極向社會展示本院成果,進一步拓展與區內外科研院所、林場、大公司(企業)的交流合作,建設院外林木種苗示范基地、合作建設示范林等。

                    “在林業各上級部門領導支持及院歷任領導的努力下,林科院積累了大量的科研財富。借助國家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契機,我們則實現了厚積薄發。”安家成表示,該院繼承前人,創新進取,從成果轉化到社會合作,再反哺科研,成效顯著。

                    2015年,林科院取得科技成果37項,首次實現一年內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2016年,取得科技成果85項,8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為歷年之最,并取得了廣西科技成果登記結題數量202項,在全區排名第三,在全區科研院所中位列第一的好成績。其中,“廣西馬尾松育種體系建立與應用”和“肉桂高效培育與利用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獲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包攬了2016年度全區農林水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全年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僅7項)。
                    廣西日報   2017-06-19          ■ 本報記者 梁 瑩 通訊員 覃聰穎

              ?
              imtoken钱包收账,imtoken钱包下载安卓最新版本,btc钱包怎么安装,imtoken钱包苹果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