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中國科學家突破穿山甲繁育難題 助力解救瀕危物種
發布時間:2022-05-17 作者: 來源:新華社 總瀏覽:2468 今日瀏覽:5

剛出生的穿山甲幼崽。新華社記者 何豐倫 攝
新華社南寧5月5日電(記者何豐倫、黃浩銘、王嘉偉)4月27日上午,在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穿山甲救護繁育基地里,一只出生不久的馬來穿山甲依偎在母親懷里,努力睜開眼睛。這是一只人工繁育的子三代馬來穿山甲,此前在這個基地里已有5只出生。
中國科學家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攻克穿山甲子三代(第四代)人工繁育難題,并已經在國際權威刊物《自然》子刊上刊登相關成果。多國科學家認為這是全球首次系統性繁育出馬來穿山甲子三代并成功存活,意味著穿山甲面臨的種群危機有了解決手段。

成年穿山甲與穿山甲幼崽在一起活動。新華社記者 黃浩銘 攝
穿山甲是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健康的重要物種。全球現存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樹穿山甲、長尾穿山甲、印度穿山甲、中華穿山甲、馬來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8個物種,在中國境內有中華穿山甲及馬來穿山甲分布。由于亂捕濫獵和棲息地被破壞等原因,野生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為更好保護穿山甲,中國實施野生種群保護與人工繁育“兩條腿走路”的保護措施,野生種群保護已經獲得一定程度的野外觀察成效。但在穿山甲人工繁育領域,全球馴養穿山甲160年以來始終難以突破。 人工繁育難以突破主要原因包括:長期以來人工馴養無法提供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食料;無法提供滿足其要求的環境;無法準確掌握穿山甲性成熟期、發情期、發情特征、性周期、受孕期、受孕率等關鍵問題。

穿山甲在籠舍中進食。新華社記者 黃浩銘 攝
2016年以來,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穿山甲救護繁育基地副研究員閆鼎羽率領的研究團隊,將33只野生馬來穿山甲及49只圈養出生子代為對象進行繁育、研究、觀察及分析,較為全面揭示了該物種的繁殖生物學特性。目前共繁殖61胎,其中子一代34胎、子二代21胎、子三代6胎,現存活子代20只。 閆鼎羽團隊的這一研究成果,已經于2021年10月21日在全球權威刊物《自然》子刊《生物學通訊》上發表。 全球知名穿山甲研究專家、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副研究員達倫·皮特森在評審材料中表示:“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個以系統的方式進行的研究,并報告了穿山甲子三代成功繁殖的成果。大量視頻材料和研究記錄表明,這一研究科學嚴謹性毋庸置疑。” 《生物學通訊》刊發的這一研究成果表明,中國林業科學家實現了多個全球首次:全球首次系統性繁育出馬來穿山甲子三代并成功存活,這是全球8個穿山甲物種中唯一實現的;全球首次繁育出最多子代共43胎;全球首次建立了可自我維持的馬來穿山甲圈養種群;首次系統性研究并揭示了馬來穿山甲的繁殖生物學特性…… 這些研究突破為保護和管理瀕危馬來穿山甲及其他穿山甲物種提供了科學指導,為人們了解全球唯一具有鱗甲的哺乳動物提供較全面認識。
閆鼎羽表示,雖然目前馬來穿山甲圈養種群的繁殖已經取得了突破,但也存在幼崽成活率偏低、可交配的雄性比例偏低的現象,為了維持現有圈養種群和將來野外放歸,后續仍需要持續開展深入研究。要全面深入強化這一研究,需要更多從事野生動物繁育和救護的專業人員參與其中。 目前,廣西林科院正在建設新的穿山甲救護繁育中心,建設仿自然穿山甲圈舍、野化訓練場、生理實驗室等設施,為穿山甲人工繁育研究提供支撐。 ?